本文最后更新于 561 天前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。
前两年在知乎发了一个很短的文章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导,最近决定删除了,因为意识到一件事——
给自己定下若干条守则,完全是基于自己当时的实践,那就是完全没有确定性和时效性的;比起结论,更重要的还是思考过程。
就好像我在学习过程中会记笔记,但我在记笔记的时候,实际上没有想过自己以后到底会不会回来看。个人没有一个固定的笔记习惯/风格,所以笔记也都是排版好的情绪和思维路线,在隔了很久后回来看倒是觉得津津有味。
相当一部分知识,在我写笔记的过程中,就已经完整思考过了一遍,这部分就是无需再反复咀嚼的,但少部分内容确实需要反复咀嚼。所以记笔记也不能走向极端,反而是保持目前这种边写边思考的状态顺其自然最好。如果笔记的重心集中在笔头上,我容易陷入文笔和字数的指标,对我来说这和我的思考流不总能兼容。
因此目前能做的,只有尽可能排除思考上的惰性,然后从量变到质变吧。
表面看上去只是在写东西,实际上肯定大不相同、效率大提升了。
这也是我记录东西这件事真正的价值,就是梳理思路,留下一个思考的时间轴,思考是为了更多的思考,而不是为了节省未来的思考。
——我意识到,从高中持续到现在的自我中心主义,崩塌了。